【通信產業網訊】近日,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相繼宣布暫停辦理eSIM手表一號雙終端業務,并表示“已辦理eSIM手表相關業務的用戶,可以繼續正常使用,但如取消業務可能無法再次辦理”。
一時間坊間流傳三大運營商停辦eSIM,是出于eSIM安全問題考慮?!锻ㄐ女a業報》全媒體記者采訪中國聯通相關人士則表示,中國聯通并無取消eSIM的計劃,并將持續擴大eSIM產品品類,從穿戴類向PAD/筆記本電腦類、物聯網、車聯網等應用領域拓展,為更多用戶提供高品質產品服務和智能體驗。
那么,eSIM其安全性究竟如何?是否應該推廣?
eSIM初試水
國內運營商中,中國聯通最早推出eSIM業務,于2015年就開始研究和布局。2017年,中國聯通首家獲批eSIM可穿戴業務上海試點,同年11月與華為合作,推出支持eSIM獨立號碼業務的華為運動手表,并在天津等7城啟動試點。2018年與Apple Watch 3和Apple Watch 4合作,確保即使iPhone不在身邊也能時刻保持與外界的聯系,大大方便了用戶,由此也帶來了Apple Watch 3之后系列智能手表的熱銷,推動了包括智能手表在內的可穿戴設備市場的快速發展。
2019年3月8日,工信部正式批復同意中國聯通開通eSIM可穿戴設備獨立號碼全國服務試驗。隨后,三大運營商均積極探索eSIM試點和運營。中國聯通在對eSIM業務方面發展始終秉持著“對標國際,領先國內”目標。
為什么要推廣eSIM業務?可以說eSIM相較于傳統SIM卡的優點是明顯的。首先,eSIM的應用可以大大節省終端的內部設計空間,讓終端更加的小型化,提升了移動通信服務的效率和綠色環保能力。其次,提高了終端產品在外觀、便攜、防水防塵等方面的品質,日益凸顯其對移動互聯網,尤其是5G發展的重要作用。最后,eSIM技術為用戶提供了高品質產品服務和智能化體驗,真正實現了業務即通即用的互聯網化體驗,節省了用戶辦理時長,有效提升了數字化水平和服務質量。
安全漏洞?
然而,eSIM同時存在諸多安全問題,這也是網友推測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停止eSIM業務的原因。電信與互聯網分析師馬繼華表示,eSIM依靠遠程管理平臺,有可能被黑客入侵或感染病毒,而空口傳輸增加密鑰、證書等信息的生成和寫入,也容易被竊聽或干擾。同時,終端eSIM管理應用,同樣可能存在安全漏洞。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受損的都只是用戶和運營商,作為主導方的手機廠商卻可以完全置身事外。
獨立電信觀察家老解則認為,eSIM從部分試點到三運營商獲批全國推廣,不僅通過了行業主管部門的嚴格驗證與監管,并且對于“履行國家和行業主管部門網絡與數據安全的有關要求”“有效防范網絡與信息安全風險”有了周密的管理制度保障才得以開展的。對于運營商暫停eSIM手表一號多終端業務,eSIM技術本身沒有任何問題,而問題最有可能是出現在運營商的內部業務管理上。
一方面是運營商自建的eSIM管理平臺技術不過關,被不法分子找到了漏洞,從而出現了通過將eSIM轉化為實體卡,非法竊取運營商流量資源的現象。另一方面,也不乏運營商有內部人員與分銷渠道商相勾結,違反工信部“物聯網等領域eSIM技術應用服務僅限開通數據業務和與之相關的定向話音、定向短信業務”的規定,將資費便宜的物聯網eSIM面向手機用戶進行銷售以牟利。
此外,網上也有一種“陰謀論”的說法,認為eSIM是蘋果用來顛覆手機行業的技術手段,eSIM技術的普遍應用有利于蘋果進一步蠶食手機市場和爭奪行業話語權,進而會打壓我國的國產手機廠商,所以運營商暫停eSIM業務可以對蘋果形成反制。
這種說法在老解看來其實不值一駁,他認為,eSIM技術并不是蘋果的專利,而是通信行業組織GSMA力推的全球標準。根據GSMA的報告,截至2022年6月,全球已有超過260家運營商(包括虛擬運營商)推出了使用于智能手機的eSIM服務,蘋果的iPhone只不過是支持并適配eSIM的主流機型之一。
而且,僅就被暫停的eSIM手表一號雙終端業務而言,除了蘋果的Apple Watch之外,華為的智能手表業務所受影響應該更大。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最新報告,華為和蘋果的智能手表出貨量在中國市場占比合計達到47%,幾乎占據中國市場的一半,且兩家份額幾乎不分伯仲。
推動物聯網
2022年,我國實現“物超人”,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首個實現蜂窩物聯網終端用戶超過移動用戶數的國家。據工信部數據,截至2023年6月末,三大運營商發展蜂窩物聯網終端用戶21.2億戶,占移動網終端連接數(包括移動電話用戶和蜂窩物聯網終端用戶)的比重達55.4%。我國移動通信網從主要服務“人與人”的通信,加速向主要服務“人與物”“物與物”的通信轉變。
而相較于傳統的實體SIM卡,eSIM在成本、性能、管理方面有著全面優勢,代表通信業鑒權技術迭代進步的eSIM,無疑是推動我國移動物聯網行業發展的重要技術能力之一。
在智能手表上的一號多終端業務是eSIM在我國應用最為廣泛的業務,一方面為智能手機、手表用戶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為運營商帶來了每月10元的副卡租費收入;更重要的是會為eSIM在物聯網、車聯網、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健康醫療、智能計量等行業的廣泛應用積累技術和管理經驗。
因此,老解認為,運營商如果因為內部業務管理問題而暫停eSIM業務,無疑是因噎廢食;同時又不對原因加以解釋,而任由輿論將“不安全”的標簽貼在eSIM技術身上,更無疑會對eSIM技術在物聯網行業的推廣應用造成阻礙,甚至影響萬物互聯愿景的實現進程。
近日,中國聯通宣布推出“開通聯通eSIM,享受購買智能手表直降”。此外,在2023 ChinaJoy上,中國聯通與高通進一步合作,推出“5G+eSIM 計算終端產業合作計劃”,融合5G技術和eSIM技術優勢,推動大屏移動終端全時在線功能的普及。這些舉措,也從側面辟謠了三大運營商均停止eSIM的說法。
責任編輯:崔亮亮
【歡迎關注通信產業網官方微信(微信號:通信產業網)】
版權聲明:凡來源標注有“通信產業報”或“通信產業網”字樣的文章,凡標注有“通信產業網”或者“www.astroglide.net”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通信產業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復制、摘編等用于商業用途。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通信產業網”。
馬繼華
評論:4G被標識成5G,到底錯在哪里?
不管是運營商,還是手機廠商,或者有關...【詳細】
老解09.14
蘋果“虛標5G”了嗎?
崔亮亮09.11
問答:中國軟件評測中心(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相關負責人談文心一言測評